游学|少年欲遂凌云志,学问勤向窗外读

  苏东坡说:“事不目见耳闻,而臆断其有无,可乎?”我们不能希冀于让孩子通过“道听途说”“纸上功夫”,就能深入了解这个世界。
 
 
       “学习”这两个字,本源自于熟知的教育名言“学而时习之”。“习”指的并非课本复习,而是“实习”和“实践”。在语言学习方面,美国语言教育家克拉申也认为二语学习有“学得(learning)”和“习得(acquisition)”之分,一定意义上,游学兼具“学”与“习”。
 
 
斯蒂芬·克拉申,著作《输入假说:理论与启示》
 
         所谓 “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”,实际上能将“读万卷书”和“行万里路”结合起来的也只有游学。自孔子兴私学以来,就带着众弟子周游列国,籍此以游助学,丰富视野。这也是当代游学教育、让孩子远行海外的目的之一。
 

留学:改变近代国人的面貌

        人们说:一个社会的近代史,往往就是它的人民打开眼界和走向世界的历史。我国近代西学比较盛行,社会变化一定程度是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实现的。在林则徐和魏源之后,中国出现了在欧美、日本留学的读书人。游学其影响,在诸多近代读书人身上有着至深的影响:
 
中国第一位“海龟”容闳及其签名
 
         “中国留学生之父”容闳先生第一个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的中国留学生,并提出“晚清幼童留学计划”获得曾国藩的同意、李鸿章支持,我们所熟知的铁路工程师詹天佑,也是第一批留美幼童之一。教育家容闳先生,以所学促所行,在中国教育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贡献。
在耶鲁大学毕业的容闳
 
1872年第一批留美幼童之6人
 
        除却幼童留学计划,“辛丑条约”的赔款退还款也悉数用在了办学和海外留学上,建立清华学堂,并且,中国每年向英美等国家输送相应的留学生,产生了数批优秀的留学生:诸如后来的清华校长梅贻琦就是第一批庚款留美学生,而胡适、清华四大导师之一的赵元任、气象学家竺可桢等是第二批庚款留美学生。
 
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
 
          不论是孔子周游列国、玄奘西天取经、容闳留学耶鲁,抑或是耶稣各地传教、诺贝尔游历俄美、达尔文环球考察,都从游学当中获得了巨大的收益。正是游学四方的人生经历,磨炼了意志,开阔了眼界,锻炼了他们适应环境的能力。
 
         从某种意义上说,游学也助成了他们的辉煌人生。正如近代最早开眼看世界的大家之一严复所说:“大抵少年能以旅游观览山水名胜为乐,乃极佳事。因此中不但怡神遣日,且能增进许多阅历学问,激发多少志气,更无论太史公文得江山之助者矣。”
 

少年游,游天下

         我国的游学人群几乎都是成年人。在西方,因特殊的自然地理和人文环境,他们大都在少年时即开始游学:
 
 
        亚里士多德11岁时即外出求学,掌握了很多书本外的知识。
 
        一代乐圣莫扎特6岁时就随父亲和姐姐周游欧洲,开始了长达十年的旅行演出。
 
       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,很小就走遍了全瑞士,到过法国很多地方,最终形成了“天赋人权论”的思想,成为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。
 
让·雅克·卢梭
 
      近代美国前总统富兰克林•罗斯福3岁时就随父亲到欧洲旅行,5岁到白宫晋见克利夫兰总统。
 
     华尔街之子J.P摩根,少年时代就游历欧美,广泛的阅历练就了他锐利而坚定的商业眼光,也帮助他成为华尔街金融霸主。
 
约翰·皮尔庞特·摩根及其签名
 
         正是广泛的游学,让他们在年幼之时便已拥有了精湛的学识和宽博的胸怀。今天的社会,已然是新的面貌。但是,社会发展愈快,学生愈需要不断地打开眼界,走向世界。
 

游学:灵魂与身体都在路上

 
         睿丁教育致力于让孩子用阅读习得英语,让孩子通过英语阅读来开拓自己的眼界。正如一位TED演讲家所说:“当有一天,我猛然意识到我的书架上只有母语书籍的时候,我就知道自己因语言而受到多大的蒙蔽了。”
         不能因为只知晓一种语言就限制孩子的视野,继以限制Ta的世界观。掌握多一种语言,多开一扇认识世界的大门。让孩子通过掌握语言能力、阅读习惯和英语思维去发现更大的世界!
 
 
 
 
            我们还希望让孩子通过游学这一学习形式作为课本学习的有力补充,发现更好的自己,打造更好的未来。睿丁游学,阅读、阅世,让孩子的身体和灵魂都在路上。
 
 
 
 
世界是本书,
去翻你未曾翻到的页!
轻戳“阅读原文”,
开启睿丁英语冬令营游学之旅!